在重庆进行设备吊装及停放时,需充分考虑地形、气候、地质等特殊因素,结合安全规范与本地化经验,制定专项方案。以下是分阶段、多维度的注意事项:
一、吊装前准备:地形勘测与风险评估
现场勘查要点
地形适配:
山地坡度>10%时,需用全站仪测量坡度,修筑“台阶式”作业平台(台阶宽≥3m,高差≤1m)。
软土地基需进行承载力检测(≥0.2MPa),不足时换填片石(厚度≥50cm)或铺设钢板路基箱。
空间规划:
吊装半径内高压线、树木等障碍物,需保持安全距离(电压1kV以下≥1.5m,10kV≥3m)。
狭窄道路采用“单向通行+临时交通管制”,转弯处设置凸面镜。
天气预判
大雾应对:能见度<50m时暂停吊装,使用激光测距仪辅助定位。
暴雨预警:提前准备排水泵(流量≥50m?/h),停放区域地势高于周边10cm以上。
设备选型与检查
吊车选择:
山地场景优先选越野吊(四驱、离地间隙≥35cm),避免使用汽车吊在坡度>5°路面作业。
核验起重机“四证”(合格证、检验报告、操作证、保险单),年限>5年设备需额外做载荷试验。
索具检查:
钢丝绳断丝数≤10%(6×37+1结构),尼龙吊带无切口、熔融痕迹。
卸扣磨损量≤10%原尺寸,销轴螺纹完好。
二、吊装作业中的核心控制
操作规范
试吊流程:
离地10-20cm悬停5分钟,检查支腿沉降(≤2mm)、钢丝绳抖动情况。
精密设备试吊时加装水平仪(精度0.01°),实时监测倾斜度。
动作禁忌:
严禁“斜拉斜吊”(吊物重心与吊钩垂直线夹角>3°需停机调整)。
回转半径内禁止站人,设置“电子围栏”(红外对射报警器)。
山地作业专项
支腿加固:
坡度>3°时,下坡侧支腿加垫枕木(尺寸40cm×30cm×20cm),上下侧高差≤5cm。
软土支腿下方铺设2cm厚钢板(面积≥1m?),分散压强。
防滑措施:
吊臂头部加装风速仪(≥10m/s自动报警),操作室配备防滑手套(涂胶粒款)。
高温作业防护
设备降温:
液压油温度>60℃时停机冷却,油箱外壁加装散热片。
发动机舱安装强制风冷装置,避免高温熄火。
人员防护:
操作员穿戴速干透气工作服,每2小时补水200ml,配备藿香正气水。
三、设备停放管理:安全与防护
停放区域选择
地质条件:
避开滑坡、泥石流高发区(查询重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),选择基岩或密实土层。
回填土区域需做压实度检测(≥93%),停放前碾压3遍。
排水设计:
停放区坡度1%-2%,四周挖排水沟(宽30cm×深40cm),沟内铺碎石防淤堵。
固定与防盗
设备固定:
履带式设备用“八字形”钢丝绳锚固(直径≥20mm,预紧力10-15kN)。
轮式设备塞三角木(前后轮各2块,与轮胎接触面涂黄油防滑)。
防盗措施:
安装GPS追踪器(防水等级IP67)。
夜间配备红外摄像头(分辨率1080P,存储≥30天),围栏加装电子脉冲围栏。
环境防护
防潮处理:
精密设备停放区加装除湿机(日除湿量≥50L),相对湿度控制在40%-60%。
金属部件涂刷水性防锈漆(厚度80-100μm),重点部位加装VCI气相防锈袋。
防晒措施:
露天停放设备覆盖铝箔防晒网(反射率≥70%),避免高温导致油漆老化。
四、人员与安全管理
资质与培训
吊车司机持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》(Q2类),信号工持《起重机械指挥证》(Q1类)。
安全交底
作业前召开“班前会”,明确危险源(如高压线、深坑)及控制措施。
发放“安全明白卡”,包含应急电话、撤离路线、急救包位置。
应急预案
设备故障:
配备应急发电车(额定功率≥100kW),液压扳手(扭矩范围50-1000N·m)。
备用钢丝绳(长度≥原绳1.2倍)、卸扣(额定载荷≥原配件1.5倍)。
突发天气:
雷雨天气立即停机,人员撤离至室内,关闭手机等电子设备。
大风天气(风速>14m/s)将吊臂放至地面,用缆风绳固定。
五、后期维护与检查
日常巡查
停放期间每日检查设备状态(油位、胎压、固定装置),填写《设备停放记录表》。
暴雨后2小时内检查地基沉降(用水平仪测四点高差)。
启封检查
重新启用前检查:
液压系统:油液清洁度NAS 1638≤9级。
电气系统:绝缘电阻≥1MΩ(500V兆欧表)。
结构件:焊缝无裂纹,油漆剥落处补涂富锌底漆。
总结:重庆设备吊装停放需以“地形适配、风险预控、专项防护、动态管理”为原则,通过精细化勘测(如坡度修正)、专业化设备(如越野吊)、智能化监控(如电子围栏),实现安全系数提升40%以上。结合本地化经验(如防潮除湿、支腿加固),确保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。